近日有媒体报道,杭州萧山一位二年级孩子的妈妈吐槽《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尺度太大”,并晒出含有“男女生殖器相关介绍”的图片,引发网民热议。在“尺度太大”“太过露骨”的质疑声中,终于校方收回课本。然而,许多营销号纷纷为这套教材正名,教材在网上也热销起来。
教材本身真的这么“污”吗?
据了解,这套教材以科学的态度介绍性知识,包括性器官、青春期生理现象、性行为等知识。也教孩子自我认知和自我保护。就比如,遇到李阿姨这样的“流氓”,孩子应当如何保护自己,这书给了很好的解答。还告诉孩子们如何避免非身体接触的侵害应该如何应对。而这些,广大家长们平时真的有告诉孩子该如何处理吗?除了这些科普性知识,它还告诉孩子们,选择不结婚是个人的自由;不能因为性倾向对他人歧视;人生而平等,不因性别不同而不同等等。不得不说,这些内容及观念,真是又正又酷。
引起争议后,该教材课题组回应道:“事实上,孩子在我们的性健康教育课上能自然、大方地说出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而且年龄越小越自然。这种对生殖器官的正确命名,其实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当一个身体器官的科学名称都不能从大家嘴里说出来,这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能得到正确的描述吗?能够得到很好的尊重和保护吗?当一个孩子遭受性侵害,他连什么地方被触摸都描述不清楚,如何得到有效保护?”
很明显,“污”的不是教材,而是我们成年人的眼光。因为国人对性这一方面都比较羞于启齿,几乎都是谈性色变。
该不该给孩子科普性知识
孩子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总会触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多数孩子都会问爸爸妈妈“我是怎么来的”这样一个问题,相信很多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孩子得到的答案肯定不是一次认认真真的性知识普及。“捡来的”、“床底下翻出来”、“坑里捡来的”、“咯吱窝里掉出来”、“洪水冲来的”……这是很多父母惯用的答案,各种神回复虽然版本不尽相同,但父母在面对孩子关于性与身体的疑问时,均是采取了“说谎”、“模糊处理”或“转移视线”的处理方式。
然而,现在网络世界发展的如此迅速,不谈初高中的学生,许多小学生手中拿着一部手机。孩子接触外界信息的途径不再只是家长,孩子还有老师,还有网络以及电视。但是网络和电视里的信息并不会根据你的年龄来筛选,孩子接触到“性”知识的概率就大大增加。而接受如此良莠不齐的信息,孩子对“性”这一方面真的不会有所“误解”吗?
性教育尺度由科学说了算
记者了解到,目前几乎广州市的小学均无开设性教育的课程,然而,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心理老师李艳月认为,“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很有必要,应该从小开始,即使其不以教材的形式出现,也应该以家庭教育的形式出现,而且家长应该尽早着手。”李老师2009年的时候就在学校开设“我想谈恋爱”的性教育课程,虽然当时遭受了不少误解,但她一直在坚持对孩子普及性知识。同样的,作为家长,在孩子小学之前,她都是和孩子一起洗澡。她认为引导孩子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学会生理上的护理和保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要在这过程中教会孩子生理的界限,例如泳衣包住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碰等道理。
对于部分家长老师羞于讲性的做法,李老师认为是不可取的,“不讲不等于孩子不去学,压抑孩子,孩子会自己去探究,没有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孩子很容易去模仿错误的行为。”对此,她提到了一名初一的男生,该男生喜欢闻女孩穿过的内裤,并不觉得有错,因为他在网上看到这一行为,自己也能从中获得快感,因此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很正常。“这就是不正确引导产生的后果。”
如何科学地进行性启蒙教育,李老师认为正确的性教育观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是社会态度的问题。首先,家长要自我突破、坦然接纳。“很多家长不好意思和孩子谈性,觉得这类话题难以启齿;或者家长本身就把性当做是有伤风化之事,他们担心过早让孩子接受性教育,会把孩子带坏,以为孩子大些可以无师自通。”李老师认为,家长只有自己有科学和全面的性教育知识,才能传授正面的知识,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其次,学校社会应该多提供性教育的渠道让孩子们去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例如是电视专栏节目、心理讲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课堂教学方式,手抄报、演讲、辩论、健康月活动等都是很好的举措。然后,作为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正确认识性骚扰,学会say no,了解身体的红绿灯,异性交往的尺度和空间。最后,李老师提到,孩子们接受科学、完整的性教育,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