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将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梯度转移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冯海波2017-03-13
广东将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梯度转移
带动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
粤东西北地区四大产业集群分布示意图。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冯海波

      自2005年以来,广东在粤东西北地区及惠州、江门、肇庆市欠发达地区规划建设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省产业园),作为承接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有序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取得了重要成效。近日,我省发布了《粤东西北省产业园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核心任务,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为目标,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带动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全省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广东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发展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为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201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以来,大力推进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省产业园扩能增效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建设,已经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和“园区县域全覆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硬件设施更加完善,软环境逐步优化,产业承接能力和投资吸引力明显增强。目前,粤东西北12个地市及惠州、江门、肇庆市共有83个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产业转移集聚区域,包括地市主导建设的示范园15个、县域产业园38个,依托园区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区域30个。粤东西北12个地市45个县市中41个已规划建设省产业园,占县域总数91%。如包括肇庆、惠州、江门市则共有县市57个,其中53个已规划建设省产业园,占县域总数的93%。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省产业园共引进工业企业约4900家,其中投产企业3200家,计划总投资额超万亿元。2015年,超百亿元规模园区共25个,其中超500亿元规模2个、50-100亿元规模的园区有14个;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77亿元。“十二五”期间,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是全省平均增速的3倍;园区累计吸纳就业超过93万人,其中70%以上为本地劳动力。2010-2015年,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粤东西北地区比重从12.9%提高到25.8%,提高了12.9个百分点。从分片区来看,粤北山区五市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占比达到36%,东翼四市平均占比达到15%,西翼三市平均占比达到31%。省产业园年均拉动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2.7个百分点,在省产业园的带动下,粤东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4.0%,高于同期全省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

      此外,园区发展的软硬环境也稳步提升。截至2015年底,省产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300亿元,平均投资强度为2.2亿元/平方公里。已建成营运59座污水处理厂,在建或试运行28座,园区及周边城镇的教育、医疗、居住等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园区服务配套体系日趋成熟,全部成立了协调联席会、园区管理机构和投资开发公司三级管理体制,全面推广“一站式”、“一门式”、“代办制”等服务模式。园区普遍建立了培训就业、企业孵化、物流运输等公共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涵盖物流、研发、商贸、人才培养等领域。

园区发展水平不均,产业集聚水平有待提高

      规划提出,省产业园中虽然已经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和专业园区,但多数园区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产业集聚水平总体有待提高、园区发展水平出现分化、园区软硬件配套有待优化、环境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部分园区在规划园区产业类型时未能有效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战略不清晰,专业化优势不明显。同时,产业集聚度不够,园区有项目无产业的问题比较普遍,能够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的园区较少,部分园区落地企业相互关联度非常低甚至没有关联性,企业信息交流、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和零配件交易等都不能形成互补优势。

      而省产业园园区发展水平也发生了明显分化。经过10年的发展,由于开发时间、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开发能力、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一批优秀园区快速崛起,部分园区发展情况不理想,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此外,多数园区位于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等基础条件有待改善;基础设施单位面积投入强度低于珠三角地区园区,个别园区只能完成最基础的“三通一平”;生活配套环境不够完善,离产城融合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多数园区管理机构的权限职能不足影响服务效率,专业化管理团队素质有待提高。

坚持“四大原则”,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共享发展

      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坚持“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节约集约,绿色发展;区域帮扶,共享发展”的原则,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共享发展。规划提出,省产业园将着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总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等,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结合国家和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加强对省产业园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的指引,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引导工业入园、集聚发展和错位发展,避免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促进全省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推动园城互促发展。

      规划还明确,省产业园发展要建立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之上。切实珍惜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设节约高效园区。坚持环保先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设绿色低碳园区,实现绿色发展。遵循产业梯度转移规律,统筹兼顾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需要,突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的引导服务功能,加强区域产业对接和对口帮扶工作,推动珠三角地区优势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和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加快产业链条跨区域集聚延伸,提升配套协作能力。

“十三五”粤东西北省产业园发展四大目标

      园区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大型产业园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2018年,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粤东西北地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左右。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园区达到28个。

      ——2020年,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4400亿元,粤东西北地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0%左右。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园区达到30个,其中超500的园区5个。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市结对共建产业园产值力争超300亿元。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形成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带动粤东西北地区产业集聚延伸。

      ——2018年,以省产业园为主要载体,累计吸纳珠三角地区1600个项目转移落户粤东西北地区,其中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项目)200个以上、省属国有企业新投资的工业项目不少于60个。重点推动吸纳一批龙头企业落户粤东西北地区园区,以点带面,带动当地产业集聚发展。

      ——2020年,省产业园吸纳珠三角地区项目转移落户,助力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实现同一水平发展。以园区为核心,围绕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和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带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区域。

      省产业园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创建和完善园区创新服务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成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

      ——2018年,省产业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800家。高新技术产值和工业企业专利授权量实现较快增长,企业创新中心、产学研机构不断发展,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加快建设。

      ——2020年,省产业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达1000家。企业产品产值、工业企业专利授权量实现进一步增长,企业创新中心、产学研机构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全覆盖。园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载体。

      省产业园走出一条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促进的道路,吸引劳动力向园区集聚,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重要平台。

      ——2018年,省产业园吸纳就业达到120万人,成为周边城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形成园区与周边城镇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格局,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0年,省产业园吸纳就业超过150万人,成为当地优质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取得实质性发展,城市发展空间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