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阴阳切莫用错药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李振辉2023-01-03

几天前,张女士和朋友一起去广州白云山游玩,回来后出现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她感觉自己中暑了,便自行上网,照葫芦画瓢买了一些解暑的中成药来吃。然而症状没有任何缓解,精神状态也逐渐萎靡,遂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该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黄启辉接诊。经诊断,黄启辉表示,张女士的情况的确属于中暑,但属于典型的阳暑症状,而张女士自行服用的是具有化湿、温中效果的中成药,对治疗阳暑没有任何意义。黄启辉指出,最近广州高温酷热,如果此时身体对炎热的气候不能适应,就容易中暑,尤以年老体弱及多病老人、儿童更易发生。许多朋友都知道一些防治中暑的中药方剂。然而,真用起来,有时中暑症状并没得到改善,甚至还加重了。这主要是因为使用方剂之前没有分辨中暑的“阴阳”属性。我们知道夏天要预防中暑,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中暑分为“阴暑”和“阳暑”。若分不清楚阴阳,而随意用中成药或中药方剂,则不利于中暑的防治。


20.png


怎样区分阴暑和阳暑


据黄启辉介绍,不管是阳暑还是阴暑,都会出现头晕头痛、食欲减退、四肢酸软乏力、发热等症状,但二者却有本质区别。明代杰出医学家张景岳将两者的区别说得简明扼要:“暑月受寒,故名阴暑;暑月受热,故名阳暑。”因此,“暑有阴阳二种,不可不辨也。”清代名医雷丰的外感病专著《时病论》也讲得很明确,辛苦劳役及赤日行旅之人易得阳暑,纳凉深堂大厦安逸之人易得阴暑。阳暑和阴暑的症状与用方迥然不同,切不可混淆。


谈到对阴暑和阳暑的诊断,黄启辉说:“阴暑者,寒也,脉浮有力,或浮紧,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体疼痛而心烦,肌肤无汗大热;阳暑者,热也,脉浮洪有力,或洪数,面垢喘咳,壮热心烦,口渴欲饮,蒸蒸自汗”。他认为,临床上医生对患者是属于阴暑还是阳暑的判断,通过中医诊法的“问诊”,了解中暑的具体原因,非常重要。简单来说,中医认为,“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中暑阴证多由中暑阳证转化而来,如果身凉肢厥,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多为中暑阴证。


具体来说,阳暑,就是外界环境中湿度和温度过高,导致人体散热障碍,体温过高,从而引起的各种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黄启辉提醒,以下几种情况易导致“阳暑”:(1)烈日下在户外劳作;(2)夏天尤其是在中午长途行走;(3)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停留太久;(4)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太多,没及时喝水、补充水分,人体温度调节发生失衡而导致中暑。


他同时提醒,以下几种情况易导致“阴暑”:(1)露宿或不穿衣服睡觉。夏季的夜晚,很多人怕热,往往会在室外或野外睡觉,而且不盖被子。晚上阴气重,当人体正气不足,或天气骤变,就很容易感受寒邪。(2)在阴寒潮湿的地方(如防空洞里、河边、小溪边、湖边,这些寺方湿气都非常重)久坐乘凉,容易感受寒湿。(3)过食生冷、喝冰水、吃冷饮等。夏季消暑,总是避免不了冷饮、生冷蔬果或其他寒凉食物。然而过犹不及。偶尔吃一点没有太大关系;如果经常吃,就很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等,并出现阴暑的症状。(4)睡觉时吹空调、风扇等强风。炎热天气,很多人,尤其是阳气旺盛的儿童或青少年,喜欢躲在空调屋里不出门,把温度开的极低。如果温度过低或对着空调、风扇直吹,寒凉之邪就会直中体内,致人生病。


阴暑和阳暑的防治方法有何不同


黄启辉表示,中暑是夏季常见病症,如果应对不当,有可能危及生命。鉴于中暑有阴阳之别,因此防治中暑也需区别对待。辨清阴暑和阳暑,准确应对,才能安保无虞。


具体来说,阳暑的预防方面,防的是“热”。他建议,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高温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夏日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如遮阳帽、遮阳伞、太阳镜等。如果确需在户外作业者,也应每隔一小时到荫凉处稍作休息。(2)少量多次补水,不要一次性饮用大量水,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盐,补充电解质。(3)清淡饮食,多吃瓜类蔬菜。瓜类大多能清热化湿、帮助排毒,是夏季降温防暑的好食材,尤其推荐冬瓜、丝瓜、苦瓜、黄瓜等。(4)在夏季喝绿豆汤或是绿豆泡的水,都能起到预防中暑、清热利尿的作用。


治疗阳暑重点是通风散热,用清凉之品。阳暑往往发展很快,由于身体表面的血管高度扩张,血液过多灌输到体表,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缺血,严重的会出现休克、抽搐、昏迷,有生命危险。因此,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头痛、头晕、脸红、身热、大汗等先兆症状,必须尽快救治。具体方法如下: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为其扇扇子、敷凉毛巾降温;另外,按压百会、掐人中有助于使患者清醒。如果是重症中暑,有昏迷征象或已经昏迷,应该立即拨打120;在等待期间,应该给予上述轻症中暑的所有施救措施。中暑而清醒者可喝些绿豆汤、淡盐水、荷叶水、绿茶、酸梅汤等,也可吃些西瓜;用清凉油抹额头、太阳穴;服十滴水或仁丹,老弱患者可含2至3片西洋参。


“阴暑”的预防方面,则要重点防“寒”防“湿”。他建议,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预防“阴暑”,首先不要通宵达旦地使用空调。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6℃。要避免空调长时间直吹身体某部位,建议穿盖衣被。从户外回到室内时,在流着汗的情况下,不宜立马进入空调房。(2)适量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做些中低强度运动,适度排汗带走体表寒湿。注意运动不宜在烈日下进行。(3)注意节制生冷饮食,避免在大汗后立即用冷水淋浴。


治疗阴暑重点是祛除寒湿,用辛散之品。黄启辉表示,治疗阴暑,要比治疗阳暑复杂,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1)外感为主者,要积极治疗外感,用香薷饮、正柴胡饮或桂枝汤等,可以找中医师面诊后辨证开方。(2)脾胃受寒者,服用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以胃脘部微有温热感且不再有腹痛腹泻症状为度。(3)寒湿为重导致上吐下泻者,可用藿香正气水。


黄启辉最后强调,中暑症状各不相同,用药也因人而异。中暑之后若无把握鉴别中暑种类,最好到正规医院,由医生诊断之后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