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助力青少年圆科技创新梦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张文鑫2022-07-25

★聚焦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少年儿童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同时也充满创造的激情,少年时光是科普启蒙的最佳时期。2021年10月1日,《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从科普工作职责和权限、激励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优质科普资源得以聚拢,为助力培养科创后备人才提供法律支撑。更多孩子将有“家门口”的科技馆,他们的“科技梦”也有更大发展空间。《条例》发布以来,社会各界认真学习,备受鼓舞,以充足热情投入到青少年科普工作当中,不少专家学者也为青少年科普工作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


科学启蒙,需把握好少年时光


“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做好青少年科普的重点并不在于使他们掌握多少知识技能,而在于通过科学的教育,如科普场馆的互动体验、技能竞赛的动手操作等,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与好奇心,进而点亮他们心中那团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希望之火。”《条例》特邀起草专家、中山大学教授余新炳在《条例》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强调,青少年科普需要特别关注。他建议,要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


对于青少年科普工作的部署以及科技教师培养的计划,广东省已小步快跑,走上“快车道”。《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指出将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将配齐中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及相关学科实验员,开齐开足中小学科学课程。将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a_736005832407248896.jpeg

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  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与好奇心


“无论他们是普通孩子还是具有特殊天赋的儿童,都在持续不断的训练中,有效地提升自信心和专注力。”广州创客融合教育的示范学校杨箕小学一直致力于探索科技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融合。学校十分支持和鼓励对科技活动有兴趣的孩子积极参与模拟飞行等科普课程。


校长成艳萍分享道,科学探索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科学知识,还有探索过程中的体验、经历,在这当中收获的比赛经验、综合能力的提升都将让他们受益终身。无论是普通孩子,还是有特殊天赋的孩子都应获得这份体验。青少年科普,一个都不能少。


打破壁垒,为青少年搭建科创大舞台


科技场馆是青少年探索科技、展示学习成果的重要场所,如今,广东将努力提升科技场馆的覆盖率。《条例》中也多次强调,利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综合性科技馆应向青少年推行优惠政策以及组织开展相关科普活动。从场馆建设到场地运营,广东省有长远的部署。越来越多的科普阵地正在建成,但资源如何对接?开设的科普内容是否跟青少年学习内容相契合,成为学校与科技场馆非常关注的焦点。


目前,青少年主要活动、学习的场所——学校,与科技场馆的链接并不算紧密。一方面,学校期望能引进更丰富更精彩的科普资源,却发现缺乏沟通渠道,或发现科技场馆的科普内容与学校工作内容不匹配;而另一方面,科技场馆由于未能真正了解学校的需求,在青少年科普工作上也时有困惑。对此,广东省科协关工委主任郑德胜接受采访时表示,要落实青少年科普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学校、社区、科技团体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互信互惠的平台,打通学校与科技团体的沟通渠道,让科技团体更了解学校需求,也让学校有很多的渠道了解科普资源的开发情况,有助于更适合孩子的科普资源进校园。


在打通壁垒,打造科普资源共享平台等工作方面,广州市黄埔区科协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条例》实施以来,广州市黄埔区科协(广州开发区科协)积极贯彻落实,建立5家黄埔少年科学院分院和6家校外特色实践基地,形成“1+1+5+N”科普进校园科普联动协作创新模式。同时,在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举荐10位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担任学校“第一科学导师”,邀请5位院士在特色分院成立院士工作室,广州市黄埔区苏元实验学校成为全市首个挂牌“院士工作室”的学校。黄埔区科协主席贾漫蓉表示这一系列举措创新性的把科技教育贯穿于学科课程、课余活动、育人链条之中,增强科普新鲜感、感染力,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微信图片_20220725112446.jpg

黄埔少年科学院揭牌成立


青少年科普,除了需要有阵地,与科技工作者交流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科学家进校园、科普展览进校园等方式以外,不少高校也在探索高校与中小学生联动的科普新模式,让高校学子带着自己的专业技能、科创成果走到中小学,与青少年进行交流,深圳大学尝试了这一新模式。近日,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由党务秘书殷悦带队携学院首个“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智趣融合”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成员,一行7人赶赴粤西信宜市,分别在信宜中学和旺沙中学开展了科普活动,展示了精彩的科学实验秀,还向同学们介绍深圳大学的校园环境以及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信宜市的青少年带来新的不一样的科学体验。


趣谈科学,多种“科普方式”吸粉无数


科学普及不能照本宣科,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要把科学变得有趣、接地气,让人听得懂,听了还想听,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省内各博物馆、图书馆、科学馆、各学会以及科创企业等推陈出新,结合青少年兴趣偏好,从内容到设备对科普内容进行全面升级,更多元化,更具互动性的,视觉效果更震撼的宣讲方式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在科学中心里,一个特殊的大铁球装置可以我们证明地球自转;一个偌大的‘人体翻斗乐’可以让小朋友钻到‘人体’中跟各大‘器官’零距离接触……”广东科学中心科普讲解员梁碧芝主要负责儿童馆展项讲解,青少年是她的服务对象。在工作中,她不但会结合一些生活当中的例子,给观众做讲解,还会化身“宇航员”“小丑”等孩子们喜爱的角色带他们一边带他们做游戏、做实验,一边探寻科学的奥秘。她告诉记者,精心设计的装置是孩子们走进科学世界的重要工具,广东科学中心在科普内容、展项的更新上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常展常新。 


科普工作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需要集合全社会的力量。《条例》中条款规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应当根据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结合年度工作安排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升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的科学素质水平。随着条例的颁布实施,各组织、各机构积极响应。如“院士专家校园行”等由各全团组织牵头的科学家进校园项目在广东省各地级市中小学陆续展开,在云浮郁南县连滩中学更将院士博物馆“搬”到学校,在校内建设傅廷栋院士馆。科普不仅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专家、院士走到青少年中,与孩子们零距离交流,不但能给孩子们带去最新科学资讯,还有助于青少年感受科学家精神魅力,激发学科学、探索科学的动力。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鼓励孩子们树立“追星就追科学家”的价值观。作为人工智能“国家队”,科大讯飞很重视青少年的科技启蒙,每年,都会把孩子们带到“中国的诺贝尔奖”、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现场,让孩子们和未来科学大奖获奖科学家——那些“最顶尖的科学大脑”对话,希望在他们人生的早期树立榜样的力量。


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利用日益发展的传播手段做好科普?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娟曾在广东省全国科普工作先进表彰大会上提出,首先要关注融媒体究竟改变了公众怎样的思维逻辑,其次要走分众化道路,明确不同人群接受不同的知识,例如细分至3-6岁、6-12岁等,需针对不同人群做不同的传播。


针对特定研究群体进行研究及科普,中科院幼儿成长指导项目专家、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吴斌带来了他的经验。吴斌作为微博科普大V,组建有自己的科普团队,研究方向为1-3岁幼儿行为追踪。他认为在科普宣传未来发展中,垂直细分领域大有可为,需挖掘专业人士,打造科学‘明星’的个人和品牌形象,吸引青年人才加入,发展壮大科普队伍。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培养科创人才的后备力量,广东正砥砺前行。


文图 | 张文鑫

审核 | 刘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