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对接活动在穗举办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0-11-20

18个国家级科研成果项目齐聚精准对接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符烽)11月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对接活动(广州分会场)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成功举办。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指导,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承办。本次活动通过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产业,吸引全国高端创新资源和优秀成果落户广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战略性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形式举行,吸引了超过30.9万人次关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成果与评估处长谢焕瑛,冯勇、刘益宏,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王厚华,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林艺文等领导,18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科学家代表,省实验室,高新企业、技术转移机构、投资机构、风评机构、重大平台、孵化器、银行等数十家机构代表,媒体代表共130多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优化基础研究环境,提升广州市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


1.jpg

 

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林艺文为活动致辞。他表示近年来广州在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规律,着力构建“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冷泉装置、风洞装置、识海工程、细胞谱系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家省实验室;引进建设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等十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广州将不断优化基础研究环境,进一步强化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是吸引和集聚境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及团队,积极参与国家和省联合基金,不断提升广州市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大优秀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支持力度,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不断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三是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大平台集聚优势,加快完善基础研究战略布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现场路演

 

活动现场聚集了1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其中12个优秀成果依次进行项目路演。详细介绍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其各自团队所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杨进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海洋深水浅层钻井关键技术。该团队主要技术成果有:钻井参数与时间协同的深水浅层钻井设计技术、深水浅层安全高效钻井作业控制技术、高承载高效率深水浅层钻井关键装备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关键装备取得中国船级社、法国船级社认证,性能指标超越国际同类产品,应用前景广阔,潜在经济效益巨大!

 

暨南大学教授、国家杰青关柏鸥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成果——高灵敏度、多通道、便携式光纤即时检测技术。该技术包含超敏感光纤倏逝场传感器、超敏感光纤传感器-单分子检测、多通道、便携式光纤POCT设备,着力发展更灵敏的生物传感技术,将诊断窗口提前,提早进行干预。近年来该团队囊括了光纤传感领域三大国际会议(OFS、EWOFS、APOS)最佳论文奖/最佳学生论文奖。

 

中山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授罗海彬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成果——新冠肺炎应急药物-双嘧达莫。该技术发现新冠肺炎应急药物-双嘧达莫,改善重型患者凝血功能(临床验证):2天治疗稳定吸收期,7天治疗明显好转。药物应用于抗血栓、肺纤维化和新冠肺炎病毒。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总经理王博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成果——电活性口腔种植修复膜。本项目科研技术为骨增量技术(小面积骨缺损和大面积骨缺损),团队提出仿生电位设计理念,重建骨缺损电学微环境;实现材料原位诱导骨再生;产品力学性能能够满足力学支撑;产品抗粘连,方便临床操作。目前口腔修复膜完成实验室评价和临床前大动物评价。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和市场现有产品比较,成骨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一。

 

湖北大学副教授谭磊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成果——新型光控抗菌材料。该团队研究方向包括:智能光控抗菌水凝胶敷贴、光照/超声治疗植入体生物膜感染、单原子光控抗牙周炎软膏、光控抗菌/抗病毒手机钢化膜等,技术特点:光照产生活性氧/热快速杀菌,目前团队已授权抗菌材料相关专利20余个。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双铭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成果——人工智能视觉系统芯片。团队专注研发视觉芯片及视觉图像传感器,包括高速视觉传感器芯片、三维视觉传感器芯片、感存算集成智能视觉芯片、边缘型视觉处理芯片等。团队围绕视觉芯片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计划未来实现高速图像传感器、智能化处理器和感算一体视觉芯片的产业化,并开展下一代高光谱视觉芯片产业化。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黄真理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成果——基于3DLIF技术的大范围水体三维标量场测量仪器。该技术领先研发领域:流体高精度、大范围测量仪器(3DLIF)、基于智能视觉传感器的河流鱼类探测仪;未来涉足领域:大江大河鱼类监测网络——长洲鱼道、中华鲟、青海湖裸鲤、水电站等电源点的智慧安防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吴春生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成果——多模态集成传感器系统的研发及其应用。该研发技术包括:多模态集成传感器系统研发、多位点结合适配体的LAPS芯片、传感器检测及成像系统,未来该技术将应用于:全球和局部区域水质量监测、海产品进出口的生物毒素检测、水产和渔业生产中的食品质量控制、赤潮等海洋灾害的监测。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科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成果——高分辨超声显微镜研制推广应用。该研发技术包括:高精度超声数据采集装置、快速高精度自动对焦方法、超声数据图像质量优化、高精度缺陷检测、海量超声数据快速处理与三维可视化等,该项目组目前已经完成了三维超声无损检测装置——高分辨率超声显微镜的设计和研发工作,项目组已经与多家公司、实验室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授甄先通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成果——回归深度网络及变分推理在人脸对齐和图像除雨/除雾中应用。目前该团队研究关键成果为:人脸对齐、除雨除雾/环境分析、电源线检测;应用范围为:人脸对齐在人脸器官定位、器官跟踪、表情识别、人脸漫画/素描图像生成、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应用中至关重要;除雨除雾应用在自动驾驶中应用广泛;电源线检测在电力巡检中应用广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研究员周治宇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成果——动态力学培养系统下运动系统类器官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该关键技术与创新点包括:生物基来源支架材料的构建、细胞在力学微环境下对支架的改造、材料的体内/外验证、类器官骨科修复材料产业化研究;该技术应用前景将具有操作简单、占用空间少、远程控制及监控、开源、价钱便宜,成本为5110的1/4等优势。

 

中山大学教授池振国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成果——高效有机发光材料及柔性PI功能薄膜基材。该技术包括高效有机发光材料、柔性PI功能薄膜,将分别应用于:高效有机发光材料在OLED器件制备、应力传感和加密防伪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无色透明PI薄膜可作为柔性基材用于构建柔性OLED器件和柔性太阳能器件;超低介电PI薄膜可用于5G手机天线基材;开发的其他功能PI薄膜可以应用于多种微电子领域。


2.jpg

 

精彩的路演环节结束后,迎来了本场活动的重头戏——激动人心的成果对接环节!参会的政府工作人员、科研团队、高新企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风评机构、重大平台、孵化器、银行进行互动交流,就路演及参会的1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的详细情况进行面对面交流,增进了解,现场一片火热!未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也将继续跟进项目的情况,推动机构与科技成果的对接,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