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政企齐聚广州 为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莫文艺2019-12-14

 

 

食用菌是脱贫攻坚首选农业品种之一、食药用菌是天然活性药物的宝藏、多吃蘑菇有助降低患老年痴呆风险…… 1213日,会以“食药用菌种业发展与微生物食品制造”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茂林、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处长戴炳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黄斌民、广东省科技厅农业农村科技处处长林光美、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俊等领导嘉宾分别为大会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主席吴清平作大会主旨报告。来自食药用菌、食品加工、生物与大健康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大会。

 

 

戴炳业在致辞中指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决胜脱贫攻坚,提出了特色产业扶贫的解决途径。而食用菌作为“短、平、快”的特色产业,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全国各地脱贫攻坚的首选农业品种之一。“食用菌产业是一种投入较少,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产业。同时其与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存在较高的重合度,因此,食用菌产业可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有426个开展了食用菌扶贫,占比高达75%。我国数百万菇农靠种菇为生,“农户菇”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70%以上。由此可知,食用菌产业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

 

广东省是食用菌的消费和出口大省,适合食用菌栽培的自然资源丰富。黄斌民表示,广东省的食用菌产业科技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应进一步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业和加工业。目前,广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开发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有待完善;食用菌鲜食干货较多,精深加工不足;栽培废料增加,综合利用不足等困难。“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可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打破传统单一模式,形成食用菌“良种繁育—工厂化栽培—功能性食品开发—菌渣综合利用—农作物有机种植—农业废弃物利用种菇”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吴清平院士在《食药用菌野生品种资源发掘和功能新因子研究》报告中提到,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利用在全国食药用菌行业科技的领先地位和国际国内合作优势,建造了全球最大的食用菌及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库,目前已采集保藏野生菌11000余株,完成基因分类鉴定4300多株,保藏标本8万多号,并在广州科学城的“食用菌新品种繁育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开展成批品种的人工驯化栽培试验。吴清平院士指出,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在超过10万种的大型真菌中,即便是已证实可食用的品种就有1200多种,而其中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更是不到10%”。他强调,食药用菌不仅是一个亟待发掘的资源宝库,更是天然活性药物的宝藏,希望进一步构建食药用菌的种质资源分布数据库、活性成分库和功能基因数据库,为全面开发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奠定基础。

 

此外,十余位中外行业大咖围绕主题,分享前沿科研成果,共议食药用菌产学研融合发展,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封磊及其团队在2011-2019年期间进行了蘑菇与认知功能的研究,发现蘑菇摄入有助于降低患上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他表示,根据现有证据他们认为蘑菇的认知保护功能也许与一种叫做麦角硫因的成分有关,“麦角硫因有抗氧化抗炎的作用,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血液里的麦角硫因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群,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吃蘑菇多的老人,患轻度认知障碍概率比较低的原因。”

 

本届大会由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学会、中国食用菌协会、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广东省食用菌行业协会、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南山科学讲坛承办。

(通讯员 李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