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设计院: 坚持自主创新 多项专利为中国制造加分
来源:广东科技报 2019-02-26
广州地铁设计院:
坚持自主创新 多项专利为中国制造加分
 
 
海珠有轨电车。
      2018年,拥有400多项专利技术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作为集桥、岛、隧于一体的世界级超级工程,大桥建造期间共攻克300多项科研难题,位于广州越秀区的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地铁设计院”)全程参与了该重大工程的建设。

      广东省勘察设计大师、设计院总工程师史海欧提到,经过十余年发展,广州地铁设计院已经发展为集城市轨道交通、市政、人防、建筑和环境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科研、检测、咨询等业务综合性设计院。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助推专利创造

       从中国第一条最高时速120公里的地铁线路,到第一条无人驾驶的城市旅客自动运输线路,再到第一个超高层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等项目的勘察、设计,广州地铁设计院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上盖物业开发等领域拥有了领先的设计技术和科研成果。每一次创新的突破,都离不开广州地铁设计院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持。

       “设计院内编制及修订了一系列科技研发管理制度和流程、相关考核办法、规章制度,用于完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激励制度。”据广州地铁设计院质量和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翟利华介绍,为对全体人员开展科研工作进行系统的指导和部署,广州地铁设计院先后出台《技术创新发展纲要》《科研管理办法》《专利、著作及国家、行业标准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激励全院更多设计人员投入科研事业中。

      随着相关单位不断优化知识产权政策环境,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普及,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史海欧总工程师表示,多年来,通过越秀区知识产权局等多家相关单位组织的专利挖掘、专利文件编制等一系列培训,设计院积极进行专利有效导航,加强关键前沿技术自主研发,使院内专利项目先后在省、市及国家层面获得专利奖的荣誉。

      翟利华介绍,广州地铁设计院对自主创新研发的激励和对知识产权发明创造的重视,是推动技术不断进步的原因之一。2018年,广州地铁设计院全年申请专利项目52项,其中发明专利41项。2018年全年获得授权的专利达88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0项,创造了年度获得授权专利数量最高记录。截止目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共有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55项。年内并获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并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认证审核,广州地铁设计院获得分级认证顶级证书即AAA证书。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应用优势显著

      作为广州地铁技术输出龙头,广州地铁设计院在确保广州地铁设计的同时,还为全国34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提供设计服务,庞大的业务体量背后,是强大的技术支撑。翟利华介绍,广州地铁设计院的复合地层盾构施工理论和技术创新的科研项目,形成了一系列“首次”成果,其中包括:该科研项目不仅是国际上首次创建复合地层条件下盾构施工的理论体系,还是国内首次研究解决复合地层盾构掘进对地面沉降和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技术,并首次探索出复合地层掘进中同步注浆及二次注浆的关键技术以及首次开创不同复杂地层条件下换刀作业等领域的先河……该科研项目创造了国际上以及国内多项先例,提出了被实践证明成功的诸多新方法新工艺。

      此外,广州地铁设计院研发出了国内首个研发地铁屏蔽门系统、首创城市中心地区地铁集中供冷技术以及国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MTC-Ⅰ型CBTC信号系统等等突破性技术。众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如何灵活的盘活起来达到最大的使用价值,是广州地铁设计院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之初,该院就十分重视专利的布局。

      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广州地铁设计院共累计承接了全国6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体总包设计及设计总承包项目,设计了500多座车站以及500多公里各种工法的隧道。为确保专利技术的有效推广实施,该院利用承揽的总体总包设计的轨道交通线路,从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各阶段进行总体性技术设计,使其创新的技术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

      此外,广州地铁设计院对产学研合作高度重视,把众多的科研成果实现最大的转化。“我们会主动开展能进行成果转化和解决实际问题上的研究项目,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系统、新设备和新技术,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院校的项目合作,达到强强联合,互补不足的效果。”翟利华介绍,广州地铁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门子(中国)、株洲南车电气、顺德美的等诸多高等院校、轨道交通建设企业、运营企业、制造企业建立强有力的战略合作。同时,积极与全国各地知名轨道交通科研院所开展100余项科研创新研究,形成一系列优秀成果,对系列成果进行有效应用,从根源上扭转了“只做研究,不出成果”的局面。

(石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