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薛菁2024-04-29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深刻把握其价值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锚定价值依归,厘定原则遵循,寻找方法指引。


一、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依归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属于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文明发展史充分表明,文明来自于每一个人的智慧生产力,“人”是文明的中心,文明的归属指向“现实的人”。中国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明,曾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领导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开创的,人民同样构成其归属主体。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充分把握文明的人民属性,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坚守人民立场,坚定人民情怀,在文明创造过程中以人民的利益和精神文化追求为导向,尊重人民意志,倾听人民心声,回应人民诉求,创造属于人民自己的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为了人民。“为什么人”是文明构建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回答的立场问题。人民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的价值主体和目标主体,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上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这要求我们在文明构建中切实关注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需求;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着力解决精神生活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既关注人民现实性存在的具体价值,又关注人民超越性存在的终极价值,着力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依靠人民。人民既是社会发展主体,又是文化创新主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不仅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更要紧紧依靠人民。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激活人民群众参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人民群众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自觉投身于文化建设;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一切才智要素充分涌流;要建立人民有序参与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文化建设要素的流动、分配和调节,最大限度凝聚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原则遵循


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传统文明与现代化进程融合互动的文明成果,离不开传统文明的滋养。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再版复刻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而是在传承的前提下,在新时代实践的基础上予以创新。要承继好中华民族的文物、典籍、建筑等物质文明成果;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等精神文化基因;赓续好中华民族规范个人言行、规制社会秩序、注重国家治理的制度文明成果;积极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等文明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超越传统,形成新的文明形态,在继承和创新中充分激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活力与动力。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的原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兼顾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形态只有随着实践的变化调试创新,才具有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改造力,实践形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只有升华为理论成果,才能进一步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在实践中深化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探索中华文明的现代性,也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文明成果升华为思想理论,用中国的叙事体系与话语体系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弥合文明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之间的现实差距,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持续走向新的辉煌。


主体性与交互性相结合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充分体现了主体性与交互性相结合的思维。“不忘本来”,即对自身的文化根基有清醒的自知与坚定的自信,这是保持文化主体性和维护文化安全的根本前提。“吸收外来”是力戒盲目排他、固步自封的陈腐观念,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予以合理分析和理性借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也应坚持主体性与交互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秉承文明主体性,坚守中华文明的根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予以时代转化,也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论打破“文明冲突论”的迷思,在保持自身文明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汲取西方现代文明的有益养分,以“他山之石”雕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璞玉,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中“走向未来”,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双轮驱动。


三、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依循


厚植文化自信的根本理念。自信是民族自立之本,是国家自强之源。文化自信承载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在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以及民族精神独立性。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应树立文化自信,保持文明主体性的文化根基。树立文化自信,要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在增强理论自信中厚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与魂脉,凝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构建更具自信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依托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取得的进步和开化的状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依托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新时代最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文明建构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平等交流互鉴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运用“两个结合”的思想伟力。“两个结合”从方法论视角深层揭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的必由之路。运用“两个结合”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要在“第二个结合”上下功夫,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品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寻找两者的“结合点”。要抓住情感共鸣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结合起来;要抓住价值共同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蕴藏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结合起来;要抓住逻辑共通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结合起来。通过“两个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熔铸为一炉,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赋能。


作者:薛菁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